白羽

平淡的讲述者

先秦秘境. 异闻录. 占卜(六)

《易》本身并非只是用来占卜的书。《系辞》中言“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”,也就是说《周易》可以指导人言语,行动,制器和占卜。《易》的每一卦的卦辞和爻辞都像是一个主题下的小论文。主题就是这一卦卦名,主旨是卦辞,讲一卦的主要意义,而每一爻的爻辞则描述了不同的情境,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中面临的吉凶变化。用于占卜,则提示人应当如何应对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比如《剥》卦,属于十二消息卦之一,艮上坤下,五阴消阳之象,对应阳衰微之时,卦本身比较凶险。卦辞和爻辞分别为:

卦辞:不利有攸往

初六:剥床以足,蔑;贞凶

六二:剥床以辨,蔑;贞凶

六三:剥之,无咎

六四:剥床以肤,凶

六五:贯鱼以宫人宠,无不利

上九:硕果不食,君子得舆,小人剥庐

里剥卦前中三爻以床剥落设象,初六,六二床剥落从床脚到床的“膝上足下”(这里“辨”具体所指各家尚有争议,不过理解成剥落的状态更进一步就行了),床尚未全坏但预示着凶险。三能“无咎”,是因与上九阳相应。到第四阴爻床表面全剥落,很凶险,是一件不好的事向变坏的方向发展过程。而到六五阴爻比近阳爻,以阴承阳,终于有了转机,所以六五不再凶险。而上九孤阳,坤取象舆(大车),若为正阳君子则有能力安乘,小人则无能驾驭。

史书中也有直接引用《周易》中卦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“不卜之测”,直接引用以某一主题为名的卦之卦辞和爻辞说明道理。比如《左传. 宣公十二年》记载:

知庄子曰:“此师殆哉。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师》之《临》,曰:‘师出以律,否臧凶’。执事顺成为臧,逆为否,众散为弱,川壅为泽,有律以如己也,故曰律。否臧,且律竭也。盈而以竭,夭且不整,所以凶也。不行谓之《临》,有帅而不从,临孰甚焉!此之谓矣。果遇,必败,彘子尸之。虽免而归,必有大咎。”

这段话的背景是晋楚邲之战,晋军将帅不合,晋军主帅荀林父初为正卿,未能服众。荀林父不愿意与如日中天的楚庄王开战,但次卿先縠(封地在彘,所以称为彘子)违背荀林父之意强行渡河宣战。这位知庄子是荀林父之弟荀首,时任下军大夫,也是晋六卿中知氏的开创者。他认为将帅不合的情形十分危险,他说现在的情形,在《周易》是《师》(坎下坤上)之《临》(兑下坤上),《师》卦初六为变爻。

《师》卦的“师”是兴师动众之义,“师出以律,否臧凶”是师卦初六爻爻辞,指出兵需要纪律,军纪不良会有凶险。《师》内卦坎,《临》卦内卦为兑,坎变为兑,坎为众,为川,兑为柔弱少女,为泽,为毁折,所以说众人离散变弱,流水壅塞为泽。律法号令的存在让军队服从主帅,现在情形违背了这点,则律法不兴(《九家易》有坎为律法一说),(卦象显示)从盛满到衰竭,摧折而且不整肃,所以凶险。壅塞不行是临卦之象(《临》卦泽上地下,有水为土地所阻不行之象),有主帅却不服从他的命令,这对应“临”的凶象!一旦遇上楚军,肯定失败。先縠要完,就算幸免逃回来,还是会倒大霉。

荀首说中了,晋军此战大败,先縠违背命令确实是罪魁祸首,他的妄动让主帅缺乏准备,只能仓促应战。悲剧的是战斗中荀首的儿子荀罃也被俘,战后他荀林父作为主帅差点自杀。先縠也是做贼心虚,回来怕被算账,竟然勾结外敌妄图袭晋,事败被族灭。

另一则以易言事的记载在《左传.襄公二十八年》:

子大叔归,覆命,告子展曰:“楚子将死矣!不修其政德,而贪昧于诸侯,以逞其愿,欲久,得乎?《周易》有之,在《复》之《颐》,曰:‘迷复,凶’。其楚子之谓乎?欲复其愿,而弃其本,复归无所,是谓迷复。能无凶乎?君其往也!送葬而归,以快楚心。楚不几十年,未能恤诸侯也。吾乃休吾民矣。”裨灶曰:“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。岁弃其次,而旅于明年之次,以害鸟帑。周、楚恶之。”

子大叔出身于郑穆公后代七穆之一的游氏,子展则为七穆为罕氏,都是郑国执政的贵族。故事背景是子大叔出使楚国到汉水边,结果楚人要他回去,要求郑国国君来。子大叔不高兴,因为让国君前来是不符合盟书规定的。于是他回来就对同僚子展说:“楚(康)王大概要死了,他不修政事德行,反而贪图诸侯进奉来满足愿望,能长久么?这种情况在周易有,在《复》卦(坤上震下)变为《颐》卦(艮上震下),复卦上六爻为变爻,爻辞为“迷复,凶”。子大叔说这种情形说的就是楚王吧。想实现称霸之愿却舍弃了达成愿望的根本——德行,又回到无所有的地步,能不凶险吗?您就让国君去吧,送完葬回来,让楚国高兴高兴。楚国有十年要萎靡了,也不能安抚诸侯,我们自己休养生息吧。

这里子大叔并没有把《复》卦上六爻辞引用完,“迷复,凶。有灾眚。用行师,终有大败;以其国君凶,至于十年不克征”,看完爻辞更能理解为什么说楚国要十年不振,国君更有大凶。个人猜想这里为何要引《复》卦,复卦阴极阳生,一阳来复,此处楚康王要求国君觐见,想恢复当年称霸时的地位,在而《颐》卦立意却是自食其力的颐养之道,正应对楚王不能指望从其他人身上有所获取,不能实现诸侯来朝的霸主地位,确实不吉利。

接下来预言的郑国大夫裨灶用的是观星的方法,前面已有介绍。他说岁星失去它应有的位置,而运行在明年的位置上(从鹑火到了鹑尾),周王朝所在地是鹑火分野,而楚地对应翼宿轸宿,即楚为鹑尾的分野,岁星失位,相关的周王室,楚国都会遭殃。

结果两人都说中了,楚康王在这一年底一命呜呼

 

从《系辞》来看,《易》似乎是万事万物无所不包的,不过《左传》也有一处提到,《易》不可以占险。《左传. 昭公十二年》记载:

南蒯之将叛也……南蒯枚筮之,遇《坤》三之《比》三,曰:黄裳元吉。以为大吉也,示子服惠伯,曰:“即欲有事,何如。”惠伯曰:“吾尝学此矣,忠信之事则可,不然必败。外强内温,忠也。和以率贞,信也,故曰“黄裳元吉”。黄,中之色也。裳,下之饰也。元,善之长也。中不忠,不得其色。下不共,不得其饰。事不善,不得其极。外内倡和为忠,率事以信为共,供养三德为善,非此三者弗当。且夫《易》,不可以占险,将何事也?且可饰乎?中美能黄,上美为元,下美则裳,参成可筮。犹有阙也,筮虽吉,未也。”

南蒯是鲁国三桓之一季孙氏的家臣,掌管费邑。他准备发动叛乱,占了一卦,结果是《坤》到《比》(坎上坤下),坤的六五爻为变爻,坤卦六五的爻辞是“黄裳元吉“。他自己觉得非常吉利,就展示给子服惠伯看,说“我要做大事,这卦如何?”子服惠伯说他自己曾经学习过用周易占卜,讲忠信之事可行,不然必败。

子服惠伯解释了何为忠信,外强内温为忠,和以率贞为信,这样才称得上“黄裳元吉”。因为五行五色对应,中土为黄,所以黄为中之色,如果中心不忠诚,不能得“黄”之色。“裳”是下衣服饰,在下位不恭顺,不能得到“裳”作为衣饰,“元”是善之长,做事不善,就得不到好结果。如果不具备忠、恭、善的德行,当不起“黄裳元吉”的爻辞。而且《易》不能用来预测犯险之事,南蒯你是想做什么呢?在中有美是“黄”,在上之美是“元”,在下之美是“裳”,这三者都具备了才可以合于爻辞。如果有所缺少,卜筮结果听起来吉利,实际上未必。

后来南蒯叛乱失败逃亡,也应了子服惠伯的话。不过笔者认为这里没有解释《周易》为什么不可占险,而是说明爻辞之意要仔细研究。比如“黄裳元吉”的吉利结果,是要满足一定先决条件的。所以释卦之时尤其要注意情境,比如前文所言剥卦上九,君子得舆,小人剥庐,问事者为君子,则有吉利的结果,小人则凶。

易理之博大精深,笔者也不过《左传》与《国语》中一些占卜记载初窥。记载真伪如何,读者自由心证。


评论

热度(1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