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羽

平淡的讲述者

先秦秘境. 异闻录. 龙的传说

中国人常被称为龙的传人,不过先秦时代的人并不一定会喜欢这种说法。“龙”广泛出现在先秦典籍中,在神话《山海经》中,耳朵上挂两条蛇是神界最流行装饰,而乘龙出行是神明标配,不骑龙感觉都不好意思在神界出没。在描述人界的史书中,人界也有过龙的身影,其中最详细的莫过于《左传. 昭公二十九年》的记载:

秋,龙见于绛郊,魏献子问于蔡墨曰,吾闻之,虫莫知于龙,以其不生得也,谓之知,信乎?对曰,人实不知,非龙实知,古者畜龙,故国有豢龙氏,有御龙氏。献子曰,是二氏者,吾亦闻之,而知其故,是何谓也?对曰,昔有飂叔安有裔子,曰董父实,甚好龙,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,龙多归之,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。帝赐之姓,曰董氏,曰豢龙,封诸鬷川,鬷夷氏其后也,故帝舜氏世有畜龙。及有夏孔甲,扰于有帝,帝赐之乘龙,河汉各二,各有雌雄,孔甲不能食,而未获豢龙氏。有陶唐氏既衰,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,以事孔甲,能饮食之,夏后嘉之,赐氏曰御龙,以更豕韦之后,龙一雌死,潜醢以食夏后,夏后飨之,既而使求之,惧而迁于鲁县,范氏其后也。献子曰,今何故无之,对曰,夫物物有其官,官修其方,朝夕思之,一日失职,则死及之,失官不食,官宿其业,其物乃至,若泯弃之,物乃坻伏,郁湮不育。故有五行之官,是谓五官,实列受氏姓,封为上公,祀为贵神,社稷五祀,是尊是奉,木正曰句芒,火正曰祝融,金正曰蓐收,水正曰玄冥,土正曰后土,龙,水物也,水官弃矣,故龙不生得,不然,周易有之,在乾之姤曰,潜龙勿用,其同人曰,见龙在田,其大有曰,飞龙在天,其夬曰,亢龙有悔,其坤曰,见群龙无首,吉,坤之剥曰,龙战于野,若不朝夕见,谁能物之,献子曰,社稷五祀,谁氏之五官也,对曰,少皞氏有四叔,曰重,曰该,曰修,曰熙,实能金木及水,使重为句芒,该为蓐收,修及熙为玄冥,世不失职,遂济穷桑,此其三祀也,颛顼氏有子曰犁,为祝融,共工氏有子曰句龙,为后土,此其二祀也,后土为社,稷,田正也,有烈山氏之子曰柱,为稷,自夏以上祀之,周弃亦为稷,自商以来祀之。

这段介绍了养龙的历史和龙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很少出没的原因,也提及了一些神明的来源。晋卿魏献子问蔡墨:“我听说虫类没有比龙更智慧的,因为龙不会被生擒,是这样吗?”【说明一下,龙在古代被视为鳞虫之长,即所有有鳞的动物的老大。按照《黄帝内经》,五虫对应五行,分别是羽虫(鸟)水、毛虫(兽)火、甲虫(带甲壳的)金、鳞虫(鱼,蜥蜴,蛇等)木,倮虫(无毛覆盖的,人为倮虫之长)土。】

蔡墨回答说并不是这样,上古就有养龙的人了,有豢龙氏和御龙氏两族。魏献子问这两氏的来历,蔡墨说古代飂国国君叔安的后代董父,很喜欢龙,能根据龙的嗜好要求来喂养它们,很多龙就跑到他那里去了,于是他就饲养龙来侍奉帝舜。帝舜就赐姓于他,称豢龙氏,封地在鬷川,鬷夷氏是他后代,所以帝舜那个时代就有养龙的人了。

到了夏代,夏王孔甲顺服于天帝,天帝赐他乘龙出行,黄河、汉水里的各两条,各一雌一雄,然而他不会养龙,又没找到豢龙氏。此时陶唐氏(帝尧后代)衰落,他的后人刘累曾经向豢龙氏学习驯龙,就来侍奉孔甲。刘累能喂养龙,孔甲就赐他为御龙氏。可惜刘累可能学艺不佳,后来一条雌龙死了,刘累暗中把龙制成肉酱给孔甲吃。孔甲吃了大概觉得味道很好,还想吃,刘累怕事情败露就跑到鲁县,晋国的范氏就是他的后代。

魏献子问:“为什么现在看不到龙了?”

蔡墨说驯养这些生物有专门的官职,这些官员懂得驯养方法,每天早晚照顾他们,一旦官员失职没人养他们了,这些生物可能死亡。只有养物之官长期在岗敬业,这些生物才会前来。如果官员失职抛弃他们,这些生物就会潜伏起来,也难以繁育后代。五行之官称为五官,他们都受赐姓氏,封为上公,并被后人祭祀,在土地神(社)谷神(稷)及五行之神的祭祀中,五行之官最受尊奉。木官叫句芒,火官叫祝融,金官叫蓐收,水官叫玄冥,土官叫后土。龙是水中的生物,但水官这一神职现在荒废了,所以很难得到活着的龙了。接下来文中所引周易的爻辞都是为了表明龙曾经很常见,不然怎么能如此生动地描绘它?

魏献子接下来问,土地神(社)谷神(稷)和五行之神的职位是谁担任?

蔡墨说上古帝王少昊氏有四个叔叔,他指派“重”为句芒,“该”为蓐收,“修”及“熙”为玄冥,他们世代不失职,帮助穷桑氏(即少昊氏)治理天下。而祝融是颛顼氏的儿子“犁”,后土是共工氏的儿子“句龙”。后土又做了土地神,而烈山氏的儿子“柱”做了谷神,在夏朝以前就开始祭祀他了。周人始祖后稷(因一度被遗弃而名“弃”)也被奉为谷神,自商代以来祭祀他。

遗憾的是,这一段记载并没有说明,之前当得好好的玄冥为啥失官了。

不过这段除了关于“龙”的记录,还透露一些有意思的信息,比如上古的一些“神”其实是世代相传的“神职”,也可能被其他人取代。在上古全是大神的时代,龙看起来也挺普通的,后来才逐渐被神圣化,成为帝王象征。

 

先秦典籍还有两则关于“龙”的有趣记载,都是“龙斗”,即龙相互打斗。从人们的反应看,春秋战国时期龙确实很罕见了。《左传. 昭公十九年》记载:

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。国人请为禜(一种祭祀)焉,子产弗许,曰:“我斗,龙不我觌也。龙斗,我独何觌焉?禳之,则彼其室也。吾无求于龙,龙亦无求于我。”乃止也。

当时郑国城门外的洧渊有龙在相互打斗,这样的异象自然引来国中人的担忧。国人请求祭祀它们,但执政的卿士子产不允许,理由是:“我们人争斗的时候龙不来看我们,龙打架我们凑什么热闹?要说消灾,水里本来就是龙住的地方(它们在那儿很正常)。我无求于龙,龙也无求于我。”

总之就是龙和人各管各家,互不相干,子产是如此霸气。

同样是龙斗,另一大神态度则不同。《管子. 轻重丁》记载:

龙斗于马谓之阳,牛山之阴。管子入复于桓公曰:“天使使者临君之郊,请使大夫初饬、左右玄服天之使者乎!”天下闻之曰:“神哉齐桓公,天使使者临其郊。”不待举兵,而朝者八诸侯。此乘天威而动天下之道也。故智者役使鬼神而愚者信之。

龙在齐国地界某处打斗起来,管仲对齐桓公小白禀告这件事,并说:“上天派使者到您的郊野了,赶紧让大夫整理仪容,随从们穿上玄色衣服去迎接上天使者啊!”天下人听说这件事,纷纷感慨齐桓公很神奇,连上天都派使者到齐国的郊野去了。于是齐国没有发兵,就有八位诸侯来朝拜,这就是借助天威震动天下的道理。所以智者能使役利用鬼神,愚人只能迷信他们。

管仲是如此机智。


评论

热度(2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