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羽

平淡的讲述者

先秦秘境. 人间世. 墨家考

作为曾与儒家并立的显学,儒家在汉朝成为官方学说,墨家却在战国之后几乎销声匿迹,除了记述墨家主要思想的《墨子》一书,就只剩墨者的故事散落故纸堆中。墨家开创者墨翟一般说是宋国人,出身并不显赫,没落贵族之后。墨子本人年轻时曾师从儒者,后自创墨学,对儒家作为多有批判。儒家在当时已有诸多分支,从《墨子》一些篇目中对当时儒者的批判看,当中部分儒家学者的思想理念确实荒谬,让墨翟有了自创学派之念。墨子轻仪而贵义,常批儒者之伪。墨子之仁,亦为济世之大仁,勇于任事,这是笔者最欣赏品质。《墨子. 鲁问》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:

孟山誉王子闾曰:“昔白公之祸,执王子闾,斧钺钩要,直兵当心,谓之曰:‘为王则生,不为王则死!’王子闾曰:‘何其侮我也!杀我亲,而喜我以楚国。我得天下而不义,不为也,又况于楚国乎?’遂而不为。王子闾岂不仁哉?”子墨子曰:“难则难矣,然而未仁也。若以王为无道,则何故不受而治也?若以白公为不义,何故不受王,诛白公然而反王?故曰:难则难矣,然而未仁也。”

白公胜是楚国前太子建之子。太子建因为未婚妻被父亲楚平王所夺,加上奸臣费无忌的谗言,父子离心,被迫流亡宋国和郑国。他在郑国又因为试图勾结晋国袭击郑国,失败而被杀。后在楚平王之孙楚惠王的时代,白公胜被迎回楚国,却发动政变,杀死了楚国的令尹和司马,试图废楚惠王而立王子闾为王。但王子闾即使面对白公刀剑加身,依然拒绝王位,他认为白公胜杀了他的亲人又用楚国王位讨好他,他得天下不义。墨子认为虽然做到这点不容易,这却是不仁的,因为如果王子闾认为楚惠王无道,就该接受王位自己治理,如果他认为白公胜不义,也该接受王位,并在之后谋划杀了白公复立楚惠王。总之墨子以为王子闾不应该退避,放任楚国继续陷入乱局便是不仁。

这段展现了墨子挺身赴义的果决,墨者重担当,这也是与儒家价值观主要的分歧之一。另一位为儒家称道的贤者吴国王子季札,被父亲看重却一直拒绝王位,让吴国王室为争王位而手足相残,在墨家看来必然也非仁者了。

墨家与儒家另一大分歧,便是墨子批判当时一些儒者“循而不作”,墨家进行了许多发明创造。墨子善于制作器械,通晓守城之术。这些技术在战乱的时代可谓极其实用的技能,但墨子及其多数弟子并不以之换取富贵,坚持艰苦清贫的生活方式,其坚守颇有人格魅力。从墨子一书中看,墨子门徒甚多,墨子也利用自身影响力让他们去各国出仕,来影响当时的统治者。《墨子》一书中记载最明确的嫡传弟子是禽滑厘,《备城门》《备高临》等篇目均记载了墨子亲传禽滑厘守城防御之术,在当时的条件下可谓非常完备。《庄子. 天下篇》在论天下学术时,也将禽滑厘与墨子并称为墨家代表。

然而如儒家一样,墨家在墨子过世之后也没有逃脱分裂的命运。《韩非子. 显学》记载“自墨子之死也,有相里氏之墨,有相夫氏之墨,有邓陵氏之墨”,分为三个学派,而儒家则主要分出八个学派。而《庄子. 天下篇》则更详细记载了墨家的流变:

“相里勤之弟子,五侯之徒,南方之墨者若获、已齿、邓陵子之属,俱诵《墨经》,而倍谲不同,相谓别墨。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,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,以巨子为圣人。皆愿为之尸,冀得为其后世,至今不决。”

墨家的后学们都背诵《墨经》(《墨经》是《墨子》一书中最难读的几章,主要是墨子的一些哲学思想,辨证法和自然科学造诣,文字很简洁,可能由于传抄等各种原因部分内容难以解读),但相互之间并不认可。墨家也是自身组织最严密的学派,每个学派都有成就者,尊称为“巨子”,他们都将本派巨子当作圣人,至今也没有定论究竟哪一派为正统。此外,《庄子》中还提到后来的墨者承袭了艰苦的生活方式,但专注“辛劳”的表象而忽视墨子兼济天下的精神内核。艰苦的生活方式本身与人性对安逸的向往相悖,再加上失去的内在的精神动力,没落也难免。

《吕氏春秋》中也记载了两则墨者的故事,反映了当时墨者的活动区域和方式。《吕氏春秋. 去私》记载道:

墨者有钜子腹䵍,居秦。其子杀人,秦惠王曰:“先生之年长矣,非有他子也;寡人已令吏弗诛矣,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。”腹䵍对曰:“墨者之法曰:‘杀人者死,伤人者刑。’此所以禁杀伤人也。夫禁杀伤人者,天下之大义也。王虽为之赐,而令吏弗诛,腹不可不行墨者之法。”不许惠王,而遂杀之。子,人之所私也。忍所私以行大义,巨子可谓公矣。

在秦国的墨家巨子腹䵍的儿子杀了人,秦惠文王赢驷因为腹䵍年老又只有这个儿子,想法外开恩放过他,腹䵍坚持以墨者之法杀了儿子,舍弃私爱而行大义,确实继承了墨子之道。这里也透露出一些讯息:一是墨家组织严密,内部有自己的法律。二是秦王与墨家的这一支关系非凡。商鞅变法其中一点是反对百家之说流行,特别是兼爱非攻这样的学说,明显与秦国行为相悖。而墨家能与秦王建立密切关系,很可能是墨家这派为了在秦国生存发展,领导者的思想发生了变化,认可了秦国的作为。儒家学者荀子也承认实行新法之后的秦国治理得非常不错,官吏明察无私,百姓质朴,相比六国朋党比周废法任私的情形,或许墨家这派在秦国看到了一些义之所在。墨家的技术力量很可能也为秦灭六国做出了贡献。

而另外一则记载关于墨家的记载,可谓悲剧。《吕氏春秋. 离俗览. 上德》记载道:

墨者钜子孟胜,善荆之阳城君。阳城君令守於国,毁璜以为符,约曰:“符合听之。”荆王薨,群臣攻吴起,兵於丧所,阳城君与焉。荆罪之,阳城君走。荆收其国。孟胜曰:“受人之国,与之有符。今不见符,而力不能禁,不能死,不可。”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:“死而有益阳城君,死之可矣;无益也,而绝墨者於世,不可。”孟胜曰:“不然。吾於阳城君也,非师则友也,非友则臣也。不死,自今以来,求严师必不於墨者矣,求贤友必不於墨者矣,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。死之,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。我将属钜子於宋之田襄子。田襄子,贤者也,何患墨者之绝世也?”徐弱曰:“若夫子之言,弱请先死以除路。”还殁头前於孟胜。因使二人传钜子於田襄子。孟胜死,弟子死之者百八十。二人以致令於田襄子,欲反死孟胜於荆,田襄子止之曰:“孟子已传钜子於我矣,当听。”遂反死之。

墨家巨子孟胜与楚国的阳城君交好,阳城君让他替自己守卫封地,并破开玉璜作为符信,并与孟胜有约,说两块玉璜相合则听令。楚王死后,阳城君参加了贵族攻杀吴起的动乱,后来楚王问罪阳城君,阳城君逃亡,楚国收回了他的封地。孟胜认为自己与阳城君有约,如今不见符,又不能为他守城,只能为阳城君而死。他的弟子徐弱进谏说死对阳城君有益处就罢了,然而你这一死不仅无意于阳城君,还绝墨者于世,请他放弃自尽。然而孟胜坚持以为他与阳城君亦师亦友亦臣,若不死,将来的人求良师、贤友、良臣将不再求墨者了,他的死正是行墨者之义而继承墨者之业,而他将把巨子之位传给宋国的田襄子。田襄子乃贤者,他不担心墨者会会从世间绝迹。

徐弱闻言,便先师父而自尽。孟胜死后,又有百八十弟子随他而死。而他的两个弟子将孟胜的命令带给田襄子之后,也想返回楚国为孟胜而死,田襄子想以新巨子的身份阻止他们赴死,也失败了。

这个故事中的墨者重义轻身,视死如归,固然令人感慨。然而所殉的却非大义,墨子的眼界是天下,而非系于一君一国。若有兼济天下的志向与能力,何患无人以之为师为友为臣?可怜百八十墨者的生命啊……

墨家的衰亡,或许就在于后世墨者已曲解墨子之义,实在令人叹惋。


诸子百家的小说参见 诸子的黄昏 ,已更新完成

评论(9)

热度(94)

  1.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